中国加强对外资涉农管理信号已趋明显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10日    信息来源: 中国花生信息网

  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政府正在全面权衡如何引入外资的利弊得失,加强对外资涉农管理的信号已趋明显,涉农侨企需积极应对,而非消极等待。
  
  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农业,投资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以及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多个环节。以ADM、邦吉、嘉吉为代表的四大跨国粮商在中国频繁动作,也引发了各方对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
  
  诸多专家一再警告,跨国资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控制力,可能会形成垄断性的力量,损害中国自身粮食、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
  
  对于外资在粮食领域的扩张,国内至今仍争论不休,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说"狼来了",有认为是"鲶鱼效应"的。但有一点毫无疑问,WTO关于外资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在去年就已结束,政府正在全面权衡如何引入外资的利弊得失,而加强对外资涉农管理的信号则已日趋明显。
  
  加强对外资涉农投资的管理
  
  近日,一则关于益海嘉里集团10月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消息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部分媒体在报道中甚至将侨资企业益海嘉里与国有企业中粮直接对立起来。而媒体这种明显具有指向性的说法基于益海嘉里的外资背景。
  
  以国内粮油格局为例,一些外资背景企业因战略和运营得当,并购了部分国内的涉农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分额,国内食用油产业格局呈现出大企业主导的情况。
  
  不少媒体舆论将外资推向危害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位置上。"寡头"、"暴利"、"垄断"、"威胁"等词汇不绝于耳,诸多政府官员将我国的大豆产业视为前车之鉴。
  
  媒体亦大量发表评论,认为随着近些年进口量的增加和外资布局,中国大豆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2009年初,进口转基因大豆的超低价曾挤压国产优质大豆进入了"卖不出"的死胡同,使国家不得不启用了临时储备收购,之后进口大豆的价格又一度攀高,似乎更加印证了媒体的判断,另一方面媒体的热炒也引发了政府的关注。
  
  不少农业大省官员在媒体上公开谈及中国民族农业被所谓的外资挟持,这使得农业部在对待外资问题上也日趋冷淡,并认为外资的进入已经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会冲击中国的农业。
  
  9月26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国庆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些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的产业带来了影响,对农产品的价格也形成了打压。
  
  10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熊必琳上更是公开表态,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大豆进口量的上升,这一现象已经损害到国内农民的利益。
  
  熊必琳说:"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较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便宜,中国形成的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使我们每年要进口2000万吨的大豆,一旦进口量发生变化,对我们的油脂行业的发展,对民生大计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大事。"
  
  但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市场集中度很低。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亦需引入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的对策是,一方面扶持国内的企业苦练内功,尽快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国内粮食产业化水平,同时对于外资的收购兼并要进行充分的考量、审查。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谈到引进外资的看法时说:"第一,我们支持农业引进外资;第二,农业引进外资必须坚持服务和服从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基本要求;第三,农业部也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机制,加强管理,来促进农业引进外资健康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外资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多多益善。即使是同一个外资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领域带来的效果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李国祥同时向记者透露:"国家目前正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限定外资进入的规模,同时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相关部门也会及时介入进行调控。"
  
  外资涉农业问题何在?
  
  实际上,对于中国而言外资的进入为中国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助益。中国很多地区的大豆、玉米等粮食种植机械化程度大为提高。中国食用油工业近些年也因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加工能力、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产量也大幅提高。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对外资涉农如此敏感?
  
  《世界投资报告》或许可以做部分解答,报告是联合国关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趋势分析的一份重要的年度工作报告。该报告今年以"跨国公司、农业生产和发展"为主题,并对中国的情况加以剖析。
  
  报告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提供迫切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目前,跨国公司主要参与经济作物的生产,而在主要粮食作物参与不多。也有证据表明,跨国公司参与农业生产,会产生诸如就业机会损失、限制性商业行为、农户或农产品销售商过分依赖跨国公司等负面影响。此外,还有"掠夺土地"等方面的担忧。
  
  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有着巨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消费量。如果跨国企业在中国粮食市场的份额过大,无疑会加大粮食价格的波动,进而增加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
  
  李国良对此进行了解释,对于外资中国并非要限制,而是应该警惕因目标不同带来的负面倾向,当外资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抽走大量利润的时候,势必会造成所有粮食产品的价格不稳,引起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尽管现在说跨国资本要全面渗透中国的粮食、农产品产业还为时过早,但要防患于未然。"李说。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也表示:"引进外资有几个基本的考虑,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护中国农民的利益。"
  
  企业应积极应对
  
  在这种大背景下,涉农侨企不应做温水中的青蛙。
  
  现状令人担忧,类似益海嘉里这样的侨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却依然形象模糊,甚至许多消费者都只知"金龙鱼",不知"益海嘉里"。公众对益海嘉里的侨资背景和身份普遍缺乏认识。
  
  长期以来,企业宣传推广工作更多是局限于终端品牌和直接的产品营销,此种手段在一个产品的培育初期效果明显而直接,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身份的表达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尽管企业强调"以最好的品质、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回馈消费者",但在中国,农业涉及国有企业、农民及众多中小企业的利益,是中国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
  
  当任何有关农业问题上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时,问题就变换了性质。普遍的逻辑是,当外资所占比例过大,就会威胁粮食安全。
  
  在媒体关注的狂风暴雨下,益海嘉里这样的侨资企业被舆论作为外资企业的典型,与"ABCD"四大跨国粮商并列加以猛烈抨击。
  
  这就导致广大公众易为媒体舆论诱导,缺少判别真实情况的舆论环境。与此同时,被误导的民情反过来又会促使政府做出相关决策,方能安抚舆论及社情。
  
  良药苦口,广大涉农侨资企业有必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沟通和传达侨资企业立足中国长期投资的意愿,将侨资身份与泛外资身份进行有效区隔。
  
  同时,要有立足当地长期发展,更多的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让侨资企业服务于中国的声音更好地传达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广大公众,以此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源:凤凰网)


长按图片加微信
了解行情、买货卖货、对接商家


相关信息: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中国花生信息网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花生信息网 中国花生网 花生网  鲁ICP备08003871号
中国花生信息网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营业执照公示 - 法律声明 - 用户协议